|
||||
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布受助貧困生的信息,接受社會監(jiān)督,以防止弄虛作假、投機鉆營的行為,是一種負責任的精神,理當予以肯定和贊賞。可凡事都講究個度,毫無底線地公布貧困生的信息,甚至連其父母的手機號也一并曬出,勢必侵犯個人隱私,引來反感。 蕭縣扶貧辦的做法明顯有些過火,這么無所顧忌地一公布,貧困生的“家底”便全部抖摟出來,被外界悉數(shù)掌握。若被不懷好意者利用,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無底線地公開還會傷及貧困生的自尊。貧窮不是過錯,但也絕不是一件引以為傲的事,許多家境貧寒的人不可避免心存自卑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痛處屢屢被戳。將心比心,幫助困難群體莫忘了顧及他們的自尊心,小心翼翼一些,溫柔細膩一些,讓他們心里能夠舒服一些,坦然一些。事無巨細公布貧困生個人隱私的做法,在貧困生個人看來,無異于扒光了衣服晾曬在眾人目光下,任人指指點點,任人評頭論足,如同乞丐一般接受那點可憐的嗟來之食。貧困生小吳的話就很具典型性,他說:“他們幫助我,我十分感激,但是把信息公布得這么細,讓我感覺自己被曝光了一樣,隱私都泄露了。我接受不了?!?/p> 其實貧困生隱私權(quán)被忽視的原因正在于捐助者的施舍心態(tài)。在一些捐助人或者捐助機構(gòu)的內(nèi)心中,隱隱會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缺乏平等理念,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同情心與呵護心,覺得我?guī)椭四阄揖土瞬黄穑以敢庠趺粗驮趺粗?,你只能心存感激地接受。無疑,這是一種錯誤的慈善理念,因為慈善的本義是促進平等與均等,以不平等之心做慈善有些南轅北轍的味道了。 具體到蕭縣扶貧辦,作為一家以扶貧為主旨的官方機構(gòu),幫扶弱勢群體本來就是應(yīng)該的,也是其存在的意義。所以扶貧辦的工作人員更應(yīng)該身先示范,踐行慈善的真正理念,而不是做個壞榜樣,踐踏貧困生隱私權(quán)。 (據(jù)紅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