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低成本、高品質、去除貧民接受教育的障礙,以及可復制,有人將“智慧之地”比作印度教育界的麥當勞?!?/p> 正午時分,在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第一大城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的貧民窟中,你通常看不到一般貧民窟街頭孩童四處游蕩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個房間里,20個兒童被分成三組,同一位老師游走于房間的三個角落,指導他們學習不同的科目。15分鐘后,各組移動到下一個角落,交換學習的科目。 貧民窟里的私立小學 沒錯,以上所見的確是一所學校,它被命名為Gyan Shala,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智慧之地”。更令人意外的是,位于貧民窟中的“智慧之地”,還是一所私立學校。 在任何一個國家,公辦教育的重要性當然都不言而喻。但在印度,公辦教育體系卻十分糟糕:教師嚴重不足,貧窮及弱勢學生的輟學率居高不下——印度目前大約有3.6億名學齡內兒童,這其中竟有高達四成徘徊于學校體系之外。盡管教育預算已經占印度政府總預算的22%,但仍僅有36%的學生得以進入公辦的教育體系??峙轮挥写蠓档徒逃到y(tǒng)的成本,才能讓印度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接受普遍、高品質的基礎教育。 “根本不需要調查或研究,只要在上課時間去貧民窟走一圈,看看街上有沒有游蕩的兒童,你就知道該不該在這里設立一所分校?!迸丝り饶?Pankaj Jain)相信,像“智慧之地”這樣低收費的私立小學,會是印度教育危機的解決方案。 耆那認為,任何學校系統(tǒng)想要成功地經營下去,必須符合四個條件:低成本、高品質、去除貧民接受教育的障礙,以及可復制。1999年,耆那結合自身的教育背景,以及與草根組織Amul、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合作的經驗,創(chuàng)立了“智慧之地”的學校模式。 教師分工壓低成本 “智慧之地”最主要的特色就是透過專業(yè)分工和高品質的課程和教材,用基礎人力就能勝任大部分教師的工作,同時兼顧學生的學習品質;上課時間短、分校開得多、學校離家近,去除了師生入校的障礙;標準化的教材、教師手冊和課程,讓這個模式可被大量復制,規(guī)模經濟也使得商業(yè)化運作具有可行性,將成本壓低到只要公辦學校的四分之一。 有人將“智慧之地”比作印度教育界的麥當勞,因為這兩者的運作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了降低成本,學校必須用最精簡的方式經營——教室是租來的,只使用一間房間,沒有操場或其他設施。而在教學上則采取專業(yè)分工,將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分成三層,由不同的人來執(zhí)行。 第一層是每天和學生互動的基礎教師,他們沒有公辦學校老師所必需的教育學位,但是通常有高中學歷、較佳的數學及語文程度,以及教導小學生所需要的正確態(tài)度。 基礎老師在上任之前,會接受兩個星期的密集課程,每個月還必須接受一天的正式訓練,以及寒暑假的額外培訓。讓基礎人力也能勝任基本的教師工作,是“智慧之地”模式能夠提供低廉教育的最大關鍵。耆那指出,“有教師資格和沒有教師資格的老師,要支付的薪水可相差五六倍之多”。 第二層是每周只來學校一次的資深老師,由他/她來指導學生較復雜的流程、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是理解能力。這樣的老師,每一位支援幾所分校,每周有一天由資深教師坐鎮(zhèn)教室。 第三層是負責設計課程和教材的設計團隊。課程設計和教育管理的專家團隊,以高度標準化的模式,支援授課技巧相對較弱的第一線老師。每一天的教學內容,都配有教師手冊針對每一個主題、一步一步地解釋教學內容和方法,每位學生也有針對每一份主題的作業(yè)本。 通過專業(yè)分工,“智慧之地”大幅降低教育成本,最節(jié)省的一塊來自基礎教師和正式教師薪水的差距,使平均每名學生每月負擔的教師薪水僅為其他學校的的三成。雖然仍然要支付較高的薪資給課程設計和教育管理的專家,但是這些成本會由超過700間分校來分攤。有了這些創(chuàng)新的作法,每個學童的教育成本能夠壓低到公辦學校的四分之一。 提升師生出席率 公立學校的另一個大問題,是老師和學生的出席率都很低,過去政府試著用提供學生午餐來提升出席率,但是成效不彰,“智慧之地”則用其獨到的方法成功解決了這問題。 “智慧之地”每天只有三到四小時的上課時間,這就讓來自鄉(xiāng)村的教師和學生有時間回家照看家務或農事,不必面臨上學和農活間的取舍;學校坐落在距學生家500米的范圍內,讓兒童不需護送就可以上學;師生都來自當地社區(qū),互動比較緊密,提高了師生的出席率。 “智慧之地”的低成本和分散式教室解決了高輟學率的兩個主要成因:學費太高和距離學校太遠。目前,已有700所位于貧民窟、農村或鄉(xiāng)間,只有一間房間的分校,覆蓋了超過22000名之前沒法接受教育的學生。 2004年由麻省理工進行的教學結果的評估顯示,“智慧之地”的學生成績完全不亞于公辦學校的學生。 印度政府也看到了“智慧之地”模式解決基礎教育難題的潛力,學校主要的經費來源已由初期的學費轉為政府的教育預算以及少部分的學費來支應。未來,印度政府更欲全額負擔所有支出。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yè),在印度艱難的客觀環(huán)境下,有志之士仍然憑借創(chuàng)意和管理,發(fā)展出高效率、低成本的教育系統(tǒng),彌補了政府的不足。這種公辦與民營的合作模式,是社會企業(yè)彌補政府不足的一個范例。況且,在世界各地,仍然有許多弱勢兒童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經濟和物質的輔助以外,“智慧之地”的成功經驗,或許是這些兒童得以翻身的好機會。 (據《商業(yè)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