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雪弢 1月16日上午,河南《東方今報》在其官方微博發(fā)布消息稱,該報發(fā)起的“愛心衣櫥”溫暖鄭州活動正在進行。 隨后,愛心衣櫥基金及其發(fā)起人之一王凱等在微博上發(fā)出了“侵權抗議”。王凱在其微博上提出,愛心衣櫥的名稱與logo均已進行注冊和商標保護,一切不經告知的、未經愛心衣櫥基金管委會授權的對名稱商標的使用都是侵權行為。要求《東方今報》停止侵權,撤掉報道并公開道歉。當天下午,《東方今報》發(fā)出致歉聲明,致歉的同時表示“重名”是無心之過,絕非故意而為。 在王凱看來,模式上的模仿還能允許,但在很多公益機構之間,模式的模仿也讓許多從業(yè)者頭痛。 《公益時報》曾對此類現(xiàn)象做過報道:2009年,中國扶貧基金會推出“愛心包裹”項目后,各種包裹類項目相繼涌現(xiàn)。2012年7月,剛落成一年半的中國盲文圖書館啟動“口述影像館”項目,與民間助盲機構紅丹丹的“心目影院”雷同。 這些相互借鑒的行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公益行業(yè)創(chuàng)新性不足?是否可以認定為“抄襲”?還是應鼓勵更多地復制?《公益時報》與搜狐公益聯(lián)手推出的“益調查”顯示,71.43%的網友表示非常支持“愛心衣櫥”對自身公益品牌的維權行為,公益品牌和項目是需要維護自身權益的。 調查結果 在參與調查的網友中,超七成網友表示非常支持“愛心衣櫥”對自身公益品牌的維權行為,但也有21.01%的網友表示不太支持,他們認為既然都是做好事,不必要這么較真兒。還有少部分網友認為各有各的道理,不好評價。 那么對于公益品牌和項目間的模仿與借鑒,網友能接受到什么程度呢?31.94%的網友表示能接受內容模式上的模仿與借鑒。同樣也有31.94%的網友認為完全不能接受公益品牌或項目間的模仿與借鑒。 對于公益品牌與項目間的借鑒與模仿,37.26%的網友認為這樣的行為應該被認定為“抄襲”,因為模仿不利于公益品牌和項目的創(chuàng)新與長遠發(fā)展。31.1%的網友則認為公益品牌與項目間相互借鑒和模仿也沒什么不好,優(yōu)勝劣汰,做得好才能被認可,做得不好的自然會被淘汰。還有28.02%的網友表示公益組織要想做出讓公眾認可的品牌和項目,要克服簡單的山寨心態(tài),致力于創(chuàng)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