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類別:健康、教育 發(fā)起時間:2000年 開展地區(qū):印度 所服務群體:貧困中小學生 網址:akshayapatra.org 籌款方式:政府撥款和個人捐款 2011年秋季,我國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每年耗資160億人民幣為試點地區(qū)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yǎng)膳食補助,即我們熟知的“免費午餐”。從投入的金額、推廣的速度、覆蓋的面積來看,“免費午餐”可以說是一個由民間力量推動下取得的巨大成績,北師大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評價說:“這是中國慈善史上十分少見的成功案例。” 其實,“免費午餐”模式并不僅僅在中國:美國聯邦政府向低收入家庭中小學生提供的免費午餐計劃惠及的人數大約為3100萬人,這個數字同樣令人驚訝;另一個給我們做出榜樣的“免費午餐”范例,其實就在我們的旁邊——印度。 這個由印度阿克莎亞·帕提拉基金會(Akshaya Pātra)推出的面向中小學生的“免費午餐”計劃,每天向大約1.2億名中小學生提供免費午餐以吸引貧困家庭兒童入學接受教育,是迄今為止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免費午餐計劃。 印度的文盲率相當高,盡管印度憲法明文規(guī)定,“國家向所有14歲以下兒童提供免費義務教育”,但是現實中仍有許多孩子為了解決基本溫飽而離開課堂。 上世紀60年代,時任印度國民大會黨主席卡米拉奇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一個小村莊中攔住一個趕牛的孩子,詢問其為何不上學,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如果我去上學,你會給我東西吃嗎?”正是這句令卡米拉奇無言以對的回答,讓他決定開始設計一套制度,讓窮人的孩子在學校吃到免費的午餐。 1982年,泰米爾納德邦決定將所有公立小學的學生納入“免費午餐”計劃。從1984年到2003年期間,泰米爾納德邦的小學入學率提高了35%,中學退學率從24%下降到13.5%。到了2004年,該邦能識字的成年人比例達到73.4%,在印度各邦中居首位。 隨著泰米爾納德邦免費午餐的推廣,印度其他邦也開始小范圍效仿。但是大多數地方政府不愿意增加預算壓力,使得這項工程很難推廣。 2000年,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一個由印度教組成的民間團體開始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他們接手了中央政府分發(fā)的谷物,做成午飯后送到該邦首府班加羅爾的5所學校,讓1500個孩子吃上熱飯。令他們始料未及的是,短短幾個月內,這個名叫Akshaya Pātra的基金會收到了數萬封其他學校的來信,紛紛申請加入。但首先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每天做出近10萬份午飯?Akshaya Pātra成員中,很多人是印度頂尖的工程師。他們設計了一個“中央廚房”,每天能生產出至少10萬份午飯。 每天凌晨2時廚房就開工了。上午9時,熱騰騰的午飯被裝上卡車,運往附近的1500個學校。多數工作都由機器完成,只需要65個工人。在廚房里,一臺機器每小時能自動生產4萬個“Rotis”(一種傳統(tǒng)的全麥薄餅)。工人們再把這些剛出爐的薄餅裝進保溫桶里,分發(fā)給每個學校。 得益于中央廚房,Akshaya Pātra基金會如今每天能讓120萬個孩子在學校吃上營養(yǎng)豐富的午飯。中央廚房的配菜單由印度營養(yǎng)研究所的專家制定,其衛(wèi)生狀況符合國際食品衛(wèi)生標準,這種中央廚房批量生產的模式正在印度各地迅速推廣?;饡哪繕耸?,到2050年,讓500萬個孩子吃上營養(yǎng)健康的午餐。(高文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