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訪談
慈濟:包容、博愛的自律管理法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訪談

新聞內容
2014年09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慈濟:包容、博愛的自律管理法

    7月29日下午,北京惠澤人公益發(fā)展中心的東城區(qū)社區(qū)志愿服務發(fā)展項目的項目團隊在東城區(qū)社區(qū)服務中心組織開展了東城區(qū)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發(fā)展規(guī)劃咨詢工作坊。

    圖為平安星減防災教育中心的培訓師為汶川小學的學生們進行安全逃生培訓。

    觀點一

    北京惠澤人公益發(fā)展中心主任翟燕:

    找到適合機構與志愿者定位的管理體系

    志愿者和組織的關系,最常見的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完全嵌入型,NGO就是志愿者組成的,所以要根據(jù)組織的特性和定位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志愿者管理體系。第二種是相切或相交型,這一類的組織內,有一個志愿者社團或部門,志愿者和組織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在機構活動中志愿者有持續(xù)穩(wěn)定的參與,志愿者在組織中能獲得一定的支持和指導。第三類是分離型,就是最簡單的志愿者,機構有活動時臨時招募一些志愿者,活動后志愿者回歸他的生活,是臨時的、一次性的。

    其實第三類組織與志愿者的關系是最簡單的,對于機構來說是比較容易管理的,只需要做好活動或者以項目方式來管理就可以了。第一類完全嵌入型的是比較困難,尤其是很多社團,如果志愿者長期投入勞動、已經近乎于工作了,但他又得不到回報,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積極性,也會直接導致機構不穩(wěn)定。所以機構內部并不是所有的崗位都適合志愿者來做,尤其是長期的、需要很強專業(yè)的、涉及到機構穩(wěn)定發(fā)展的職位。

    志愿者管理的方式有很多特點,首先應該是靈活多變的、自下而上的,因為志愿者的年齡、背景、專業(yè)等差異化特別嚴重,哪怕都是去支教的一群人,也有學生、老師、企業(yè)白領各行各業(yè),所以志愿者管理首先是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化。

    其次志愿者是自發(fā)的,所以不能對他有什么強制要求、硬性規(guī)定,也不能用領導力來領導他,而應該用使命、愿景來激勵他、吸引他。

    再次,志愿者都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他會在他的志愿服務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所以對志愿者的服務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定的彈性和賦權,要給他一定施展自我的空間和自由。除此之外,志愿者服務的時間也不固定,流動性很大,不確定性很強。

    所以志愿者管理是很復雜的。那么針對不同的機構定位,結合志愿服務的特點,機構也要根據(jù)志愿服務的難易程度和對志愿服務崗位的要求來呈現(xiàn)不同的方法。

    比如惠澤人的定位是一個專業(yè)的支持型機構,我們通過培訓輸出專業(yè)的志愿者來服務于NGO,所以志愿者也是我們的資源客戶,這樣的定位也決定了我們的志愿者管理體系。我們運用的是第二種相切型或相交型的管理方式,內部有一個專業(yè)志愿者聯(lián)盟,由項目總監(jiān)來管理,志愿者的招募、支持等由行政來做,志愿者的業(yè)務培訓、發(fā)展、管理由項目經理來負責。

    人員構成上呈現(xiàn)“三片葉子”的組成形式。第一片葉子是完全的行政人員提供支持服務;第二片葉子是專業(yè)的核心志愿者團隊,他們參與機構的管理、項目策劃、活動執(zhí)行等等,還要給普通志愿者培訓;第三片葉子是能夠給其他NGO做培訓的普通志愿者,他們大多來自企業(yè)、高校、其他NGO等,每年大概有300多個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和志愿精神分不開,但是志愿精神和雷鋒精神不同,雷鋒精神強調無我、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其實志愿精神不僅僅強調利他,也要利己,但是是非物質的利己,人們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找到成就感或者救贖自我的過程,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雷鋒精神中還有就是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的義務在其中,但是志愿精神是完全有獨立意識的、完全自發(fā)自愿的,也是獨立的勇于承擔責任的過程。

    其實志愿精神有很強的傳播力、感染力,如果一個人在危難時候得到過幫助、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溫暖,那么就很容易再去幫助別人,志愿精神也是人性中固有的那些正能量、內在的愛和無私奉獻精神,只是等待一個激發(fā)的機會,志愿精神也是志愿者需要在行動中感受自我價值的過程。

    所以我認為,志愿精神是人人具有的、人人可為的并且可以傳播給每個人的一種能量。尤其是2008年,我們總習慣稱這一年為中國志愿精神元年,奧運會和汶川地震后,我們感受到一種大范圍的志愿精神被激發(fā)了出來。

    (閆冰 王會賢)

    觀點二

    平安星減防災教育中心劉寶宗:

    多種方式激發(fā)志愿者服務熱情

    志愿者做公益從事志愿服務是為了什么?其實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尋求認可的過程,如果你能對他的價值給予充分的肯定,并且用制度保障來支持他,用使命感和情感激勵他,那么他會更有信心和興趣。

    首先我們是用制度和從專業(yè)角度來支持志愿者成長。平安星目前有40多名核心志愿者,他們都是減防災培訓師,我們會給予一星兩星三星這樣的等級評定,另外,我們幫助志愿者報考相關的專業(yè)資質認證,目前已經有一批志愿者考取了美國心臟協(xié)會的導師證。

    有了專業(yè)資質認證和等級評定之后,有些志愿者也因此開啟了不同于學業(yè)、工作的另外一個領域的道路,他們走到哪里都是具備專業(yè)素質的培訓師了,所以志愿者自己本身是很驕傲的,也會變得非常積極主動。這同時對機構本身也是良性的促進和發(fā)展。

    接著就是情感、使命感的激勵。我們團隊有一句話,叫做“為生命志愿”,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非常能激勵人,由于我們機構本身的工作性質主要是減防災教育,所以我們告訴志愿者你并不是對機構負責,而是對每一個生命負責,我們的志愿服務是支持生命的維系和保護,就會有人因為你的努力而在遭受災害時增加生存的可能性。這讓他們更有使命感。

    平時志愿者分散在全國各地,通過QQ群來交流,這也是大部分機構用的方式,但我們每個月會有家庭日,給這個月過生日的志愿者集中過一個生日。我們常去做培訓的地方都是貧困和災害多發(fā)的地區(qū),但是其實有很多是風景很美的,所以工作之余就帶著志愿者們去徒步,看看風景。感情的維系是很重要的。

    另外,最重要的,是我們給平安星的每一個志愿者適當?shù)难a貼和必須的保險。平安星減防災教育中心是在2012年正式招募志愿者進行線下工作的,那時候平安星還沒有行政經費,但是從一開始就有志愿者補貼和保險。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共識,就是沒有志愿者就沒有這個機構,志愿者的權益是必須要保障的。

    很多人疑惑志愿服務為什么要有補貼,什么樣的志愿服務機構是要考慮給補貼的?我覺得根本就是要區(qū)分簡易的臨時的志愿服務和長期工作的區(qū)別,很多志愿者已經成為機構常態(tài)化和發(fā)展的一部分了,那么就要有相應的支持。

    尤其是以志愿者為主力的機構,有大量專業(yè)技術型的志愿者,或者是長期承擔機構職能的志愿者,而不是參與像植樹、去敬老院服務這樣的簡單活動,就需要有一定的補貼。我們講的補貼也只是最基本的,交通、就餐或者通訊的補貼,這并不是工資,只是希望他們在參與志愿服務時不要往里面搭錢,因為他們所產生的價值是遠遠大于這筆錢的,那么為了他們能夠零門檻的、更長期的,哪怕是本身生活并不富裕的人想參與志愿服務,也可以隨時來。

    我們機構目前專職人員只有5個,整個志愿者團隊五、六百人,那么所有的項目都是依靠志愿者貢獻的服務。所以對于這樣的機構定位,我們在爭取政府購買服務或者籌資、承接項目時候,就一定要充分考慮志愿者的權益,要尊重志愿者的勞動,因為志愿者的時間、精力和專業(yè)實際上是一種無形的捐贈。我們不會為了承接到一些項目而改變或犧牲志愿者利益,從長遠上來看,這也不利于機構的常態(tài)化和專業(yè)化發(fā)展,要認清自己。

    最后,再說一個小竅門,就是要讓志愿者保持激情和新鮮感。不能說哪個志愿者這段時間特別積極,就一直讓他參加最近的活動,那么等他疲勞的時候就再也不會參加了,所以要有輪換制度和人性化。比如我們在雅安有一個項目是要給100所學校進行減防災的培訓,每次需要12個人,那么我們就會有輪換安排的制度。同時我們的志愿者在團隊中的志愿者身份是永久保留的,但是你可以隨時短暫離開,有時候我看到誰近期比較忙,就會主動跟他說要不你現(xiàn)在先離開一段時間。這些都是為了讓志愿者對志愿服務保持激情和期待。(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