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自述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為盲人驅散網絡時代的漠視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自述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信息無障礙測試:
為盲人驅散網絡時代的漠視

    盲人IT工程師用“聽”來工作

    盲人IT工程師在測試有聲軟件

    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jié),深圳信息無障礙研究會。

    左手扶在前者肩上,右手嘗試周邊環(huán)境,繼續(xù)向前,先摸到椅子的背部順著坐下,感知桌上貨幣面值——這是一場由深圳信息無障礙研究會攜手騰訊電腦管家舉辦的“我是你的眼”的公益體驗活動,體驗者們帶上眼罩正在黑暗中尋找著目標。

    就在體驗活動的旁邊,還有近十個人正在圍繞一個頁面為什么會被聽讀軟件讀成“null”而爭執(zhí)不下,他們交流的是各自在軟件測試過程中發(fā)現的異常信息。倘若仔細觀察,他們眼神并沒有“交集”,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盲人IT工程師”。

    “盲人IT工程師”每天都從事著類似于“大家來找茬”游戲的工作:以盲人的視角尋找互聯網公司推出的軟件中的“BUG”(錯誤),幫助進行信息無障礙優(yōu)化設計;同時也要將盲人朋友使用視障軟件的問題反映給互聯網公司。他們儼然成了互聯網企業(yè)的“找茬者”和盲人朋友權益的“代言者”。

    在深圳市一家NGO機構“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里,就有這樣4個從全國各地招募而來的“盲人IT工程師”,他們已經工作了數月之久。

    游走在“找茬者”和“代言者”雙重角色中的“盲人IT工程師”正在成為中國信息無障礙化發(fā)展進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成為“盲人IT工程師”

    見到蔡勇斌時,他正和他的幾位小伙伴們坐在深圳信息無障礙研究會的會議室里,與騰訊電腦管家的工程師探討網絡技術。雖然他們更多的只能通過聲音來辨別信息,但談起網絡技術還是相當專業(yè)的。

    這個來自廣東東莞的小伙子,在兒時的一次事故中雙眼致盲,生活異常艱辛。13歲入學后,僅上了4年學校。

    開始觸網時,蔡勇斌聽到的只是騰訊QQ(即時通訊軟件)中的“咳嗽(有好友上線)”和“滴滴滴(有消息發(fā)來)”的聲音。對這兩個聲音的敏感使得他對互聯網產生了興趣,在父母的支持下,蔡勇斌很快有了臺屬于自己的電腦。

    當時并不太精通電腦的蔡勇斌對電腦的熱度大大超過電腦的“承受能力”,時常以宕機來結束一天的工作。此時重裝系統無疑對他來說是最好的辦法,但由于無法看見屏幕消息,使重裝系統變得十分困難。

    “光盤放進去,通過聽光驅旋轉速度快慢來判斷裝機是否成功。光驅旋轉速度越快聲音越大,停止不轉了就沒有聲音,初步判斷已經裝好了?!辈逃卤笳f。

    正是憑著這種“聽電腦光驅轉速”的韌勁,蔡勇斌的IT技術有了很大長進,但長期這種“自娛自樂”顯然不能滿足他對電腦技術的“嗜好”。

    與蔡勇斌有著同樣電腦技術熱情的還有河南許昌90后男孩王孟琦,16歲那年王孟琦因患重度眼疾而致盲,但性格堅毅的他憑借自身努力考上了大學推拿專業(yè),但通常這類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方向基本都為按摩醫(yī)生和鋼琴調音師,王孟琦總想嘗試改變下自己的就業(yè)方向。

    “如果沒有來這里,現在我可能已經是一名盲人按摩醫(yī)生,除了干這個我還能干什么?”王孟琦說。

    2014年1月17日的一則招聘啟事,讓他倆看到了改變的可能。

    深圳市無障礙信息研究會(簡稱“研究會”)當天在殘疾人聚焦的網絡社區(qū)發(fā)出了一則招聘啟示,對象為“全職視障信息無障礙工程師”。招募信息發(fā)出不久,很快從全國涌來了近40人的應聘者的資料,經過測評后,最終蔡勇斌、王孟琦、黃振平等3人被招至麾下。

    在這里他們除了IT專業(yè)技術得到提升之外,也和普通人一樣開啟了別樣的“自我”生活。

    3名視障者成為視障信息工程師的消息很快傳開,引起了更多視障者IT愛好者加盟意愿,就在前不久第4名視障者和2名視障軟件的客服代表也加入到研究會。

    目前,已擁有4名視障軟件工程師和2名視障客戶服務人員的深圳信息無障礙研究會“視障信息無障礙工程師”團隊正在從事國內互聯網企業(yè)進行盲人軟件的測試工作。

    “這種競爭也是很激烈的,不亞于其他考試,既然是招聘我們就會有一定門檻,不會因為視盲者而特殊,但也不會設得太高,具有一定互聯網軟件基礎最好,更多我們還要測試應聘者非專業(yè)方面的能力使其能滿足崗位要求?!毖芯繒ぷ魅藛T說。

    和正常人一樣進入市場拼殺

    每天在互聯網企業(yè)推出的軟件中找“BUG”成為這些視障信息工程師的工作目標。

    研究會為他們定的工作目標是每天找出20個“BUG”,但這個團隊每天都會超量完成。

    對于軟件性能測試,編寫相應腳本運行、頁面響應時間是否符合使用者需求、對方能否接受等等,這些在一般人聽起來都不簡單的內容,盲人IT工程師卻要用耳朵來完成。獨立做完測評、撰寫報告、修改、再測試、再寫報告,重復此項工序多次,一個產品的信息化無障礙測試,少則需要一兩周,多則會花上整月。

    不算繁重但有些復雜的工作使得今年剛來這里的王孟琦為能不能很好地適應這里的節(jié)奏有些擔心,但隨后他覺得自己的擔心有些多余,研究會為每一名視障軟件工程師都設立了床位,并有專職人員照顧,避免在外租住產生不必要的成本和麻煩。

    “對招募崗位有所要求,一是希望能夠滿足崗位自身需要,二是希望讓視障從業(yè)者能夠享受到公平的競聘條件,并讓他們能夠認識到自身價值?!鄙钲谛畔o障礙研究會秘書長梁振宇對《公益時報》記者說。

    開辟就業(yè)通道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夠讓就業(yè)者生活得更有尊嚴是研究會招募的初衷。與一些機構的支持型就業(yè)和庇護型就業(yè)不同,盲人軟件工程師接到的訂單和正常人一樣要進入到市場拼殺。

    “與其他機構在市場上接訂單一樣,我們的團隊也要拿出一些解決方案參與市場競標,采購方和競爭對手不會因為你是盲人群體就額外照顧,反之,我們是用實力贏得了機會?!绷赫裼钫f。

    就在今年年初,研究會的盲人IT工程師團隊參與市場競爭拿到騰訊公司電腦管家的軟件測試項目,同時還有搜狗拼音、阿里巴巴等企業(yè)與其達成合作意向。

    “信息無障礙互聯網產品中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需要修正的空間,希望跟深圳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合作,能幫助互聯網公司開發(fā)出更好的產品,同時也能夠引起更多公眾對視障人士的關注。”騰訊電腦管家高級產品經理孫吉羽說。

    期待更多政策推進

    雖然已經開展了一些推進信息無障礙的工作,但梁振宇覺得中國在信息無障礙政策方面還亟需加強。

    “國外通過立法來保護視障人士的權利已經很普遍,企業(yè)在研發(fā)出品一款針對公眾使用軟件后,如該軟件商因成本等因素未作信息無障礙處理就可以適用于相關法規(guī)對企業(yè)進行處罰,如由于遺忘等因素未作就需要在產品出廠后期進行補入,在產品中一定要體現信息無障礙?!绷赫裼钫f。

    很多發(fā)達國家早已通過立法來保障殘障人士、老年人的權益,使其在殘障或退休后能繼續(xù)工作,通過信息無障礙繼續(xù)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弱化對政府和家庭依賴。

    1990年,《美國殘疾人康復法案》第508節(jié)開創(chuàng)了全球信息無障礙立法工作的先河。

    2008年5月3日,《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成為要求締約國遵守的國際公法,專注于殘疾人權利,這標志著對于殘疾的理解從健康或社會福利問題演變?yōu)槿藱鄦栴}。

    政策的滯后會帶來一系列問題,談到這一點,在研究會和蔡勇斌、王孟琦并肩作戰(zhàn)數月的“戰(zhàn)友”黃振平從實操上給出了例證。

    “軟件的可視化程度越大,對讀屏軟件的障礙就越大,讀圖現在是個很大的問題,比如基于XP架構做的讀屏軟件,在win7上勉強可用下,但win8就不行了,如果開發(fā)者覺得更新或優(yōu)化需要花費成本不進行優(yōu)化,又沒有政策約束,那么視障者就無法使用該軟件,從而失去公平享用的機會。”黃振平說。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2013年11月11日,由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及騰訊倡導發(fā)起,聯合阿里巴巴集團、百度、微軟(中國)共同發(fā)起成立了“中國信息無障礙產品聯盟”。這一聯盟將致力于推進中國互聯網產品的信息無障礙化,加速中國信息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的進程,使每個人都能夠使用互聯網產品的基本功能。

    ■ 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