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年12月9日,首屆佛教與現代慈善研討會在福建福清崇恩禪寺舉辦,研討會由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河仁慈善基金會資助。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河仁慈善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曹德旺、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會會長廣普法師、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理事長涂順強等四十余位佛教、公益、企業(yè)界人士以及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 研討會圍繞兩岸人間佛教與南傳佛教的慈善對話、凈化心靈的佛教慈善、佛教慈善的品牌化發(fā)展等話題展開討論,并發(fā)布了中國公益研究院的《當代佛教慈善的優(yōu)勢、挑戰(zhàn)及發(fā)展方向》《中華佛教慈善十大案例》等研究成果。 佛教慈善的天然優(yōu)勢 良好的思想和組織基礎是佛教慈善的優(yōu)勢之一,佛教教義中的慈悲精神和利他主義以及因果報應學說,都可以成為佛教徒做慈善的內在動因。而佛教慈善的組織機構也呈現松散但有序等特點。佛光山培覺法師表示,佛教由山林走向人間,并不是佛教的世俗化,而是世俗的佛化,對于佛教徒來說,無處不可以是修行的道場。“人間佛教”也從上世紀初開始就已經與慈善緊密相連。 組織結構上松散又嚴密,靈活機動。以浙江省臺州市佛教協(xié)會護法慈善功德會為例,會長釋月凈介紹,功德會在臺州各地共設有30多個辦事處(點),各辦事處(點)確定一兩個固定負責人員外,平時是因事召人,有事則聚,無事則散。功德會雖然沒有嚴密的辦事程序,但人少辦事多,事事都能落實,辦事效率很高。并且基本均是義工,所以經費開支很低。另一方面,功德會在對財務、會務的嚴格管理和全面公開上做得很到位,贏得了信眾的信任。 佛教在心靈關懷上有著獨特優(yōu)勢。也正因此,在一般性質的社會服務領域,如捐資助學、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環(huán)境保護、扶貧助困、賑災等,佛教慈善可以做得更為“極致”和觸動人心。在特殊的服務領域,如心靈關懷、臨終關懷、艾滋病人照顧等,憑借信仰的支撐,佛教慈善組織逐漸成為其中的翹楚。其中廈門同心慈善會是大陸比較突出的一家,創(chuàng)辦者廣普法師說:“同心的成立和寺院無關,與信仰有關;和金錢無關,與心靈有關?!蓖拈_展癌友關懷、老人關懷等服務,并且注重在慈善服務和慈善人才培養(yǎng)中引入專業(yè)社會工作方法,提升行業(yè)專業(yè)發(fā)展水平。 佛教慈善中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其龐大、穩(wěn)定的志愿者隊伍和社會資源。據統(tǒng)計,目前中國有佛教寺院3.3萬余座,出家僧尼約20萬人。另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于2012年發(fā)布的報告《2010年全球宗教概況——世界主要宗教的規(guī)模與部分》稱,2010年中國約有佛教信徒2.4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的18.2%。 眾多的居士、信徒就是佛教慈善的志愿者和捐贈人。時下國內流行的“眾籌”早在佛教慈善中有所實踐。佛光山的培覺法師介紹,佛光山做慈善的原則之一是不累積財富,每當有需要,則即時向信眾募集資金,資金如有富余,則舉行會議由大家決定超額部分資金的公益用途。佛光山的大學、美術館等慈善事業(yè)都是以此模式建成。 救助型為主的慈善方式 湖南師范大學副教授曾桂林將大陸佛教慈善公益組織的基本類型分為三類:救濟型慈善組織,如廬山東林慈善功德會、成都文殊院慈善功德會、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服務型慈善組織,如泉州開元寺慈善安養(yǎng)院、蘇州寒山寺慈善超市、上海玉佛寺覺群慈愛功德會;弘法型慈善組織,如蘇州弘化社、四川樂至報國寺離欲念佛苑等。 在社會救助中,佛教仍延續(xù)了兩千年來的傳統(tǒng),主要集中在扶貧濟困、安老扶幼、助殘助醫(yī)等方面,以直接捐資捐物、修建基礎設施為主,在服務對象成長、培訓與能力建設、環(huán)境融入等方面參與不足。 報告顯示,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成立了40余家佛教背景基金會,從事最多的是教育,尤其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為主要資助目標,直接提供助學資金或者援建硬件設施、捐贈學習物品。扶貧濟困是第二大關注領域,方式多為直接向貧困對象提供經濟支持。三分之一的基金會開展醫(yī)療救助,直接提供救助金或開展義診、辦藥房。此外關注較多的還有老年人關愛、環(huán)保、殘疾人救助、救災等。 目前看來,佛教慈善的心靈關懷優(yōu)勢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各項濟困活動中,雖常伴有慰問關懷活動,但形式大于內容,沒有形成穩(wěn)定持久開展、深度介入的項目,在地震后的心理重建上參與不足。報告認為,如果無法在心理支持、臨終關懷等佛教具有特殊優(yōu)勢的領域有效開展服務,那么佛教背景基金會很難在現代慈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應承擔的角色,并立足其中。 另外可以看到,這些佛教背景基金會的主要發(fā)起者可以分為五類,包括寺院、地方佛教協(xié)會、佛教旅游景區(qū)、個人(法師、信眾、居士)和境外組織,其中寺院發(fā)起的占大半。在近年來開展的社會組織直接登記中,并不包含宗教類,查看其主管部門可以看到,有32家是由宗教部門管理,其余少數由民政、旅游、文化、政協(xié)等部門或者市級政府為主管單位。這之中大部分為漢傳佛教背景,青海、甘肅等地有3家藏傳佛教背景基金會。從原始注冊資金來看,大部分為小型發(fā)展規(guī)模。 僧團決策還是現代治理 報告將管理方式列為佛教背景基金會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尤其在寺院或佛教協(xié)會發(fā)起成立的基金會中,僧團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僧人在長期的佛法學習和寺院管理中,形成了一套對寺院的認知和管理思維。但基金會有專門的法律規(guī)范,并且面對的是社會服務對象。如何在僧團與居士或其他管理者之間取得平衡,將僧人的智慧融入現代慈善組織的治理中,是當前佛教背景基金會走向現代化治理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在佛教與世俗社會之間,佛教背景基金會仍面臨著怎樣處理自身與政策的關系、怎樣擺正弘法與慈善的關系,怎樣平衡組織和寺院的關系等挑戰(zhàn)。當下的中國,宗教仍是比較敏感的話題,佛教界在開展慈善事業(yè)方面的政策也比較嚴格,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收緊的趨勢。民政部每年發(fā)布的《社會服務統(tǒng)計公報》中,宗教類社會團體和宗教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總數連年下降便是一個反映。臺州市佛教協(xié)會護法慈善功德會會長釋月凈表示,目前在稅收優(yōu)惠和媒體宣傳上仍受到一些限制。此外,從基金會中心網的數據來看,佛教慈善組織的透明度是偏低的,0~59分的占了64%。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我國有佛教背景的專項基金49項,功德會/慈善會35家,從事公益慈善事業(yè)的寺院不可計數。報告認為,進一步邁向“人間佛教”,并嘗試專業(yè)化、組織化、現代化運作以及項目品牌化是現代佛教慈善的發(fā)展方向。如吸納來自媒體、IT、醫(yī)療、教育、社會工作等行業(yè)的專業(yè)服務人才,加強對現有公益慈善機構工作人員的職業(yè)培訓和知識更新。在治理上,逐漸構建現代慈善的組織框架和決策方式,做好信息公開。根據組織自身的愿景、使命,以及服務領域、服務對象的特殊情況,從佛教慈善組織最有優(yōu)勢的特質出發(fā),制定出獨一無二的慈善項目,并不斷強化,使其形成獨特的品牌。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