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公益訴訟發(fā)端于古羅馬時期的羅馬法,該法第一次將訴訟區(qū)分為私益訴訟與公益訴訟。當時,公益訴訟指的是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除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者外,凡市民皆可提起。古羅馬的政權機構很不健全,僅僅依靠官吏的力量來保護公共利益是遠遠不夠的,故授權一般市民代表社會集體來直接起訴,以彌補其不足。 在古羅馬,公益訴訟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益訴訟的原告可以是不特定的人,既可以是有利害關系的人,也可以是無利害關系的人;其二,原告起訴的目的是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法律的尊嚴及社會公正,正不是為自身的利益;其三,原告可以起訴的違法行為范圍較寬泛,既包括民事侵權行為,也包括其他違法犯罪行為;其四,原告在勝訴后可以得到獎勵,而不是賠償。 在當今世界,公益訴訟在法制健全的國家?guī)缀踅钥梢娖溘櫽?,雖然在各國稱謂迥異,具體操作方法亦各不相同,但其所體現出來的內在精神和基本形式卻是穿越兩千年而不易。 在國際上,專家學者和觀察家們一致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公益訴訟發(fā)端于美國20世紀50至60年代的民權運動,旨在挑戰(zhàn)針對黑人的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政策。20世紀70年代之后,公益訴訟逐漸成為了一種全球景象,它也從最初的取消種族隔離訴訟擴展到為保護所有社會弱勢群體、邊緣化群體——環(huán)境、消費者、女性、有色人種、未成年人及類似的諸多利益——而施行的一類特殊訴訟機制。在世界范圍內,無論公益訴訟在不同國家中呈現出怎樣不同的樣貌和形態(tài),其根本立足點都限定在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 先驅:英美法系 美國是現代公益訴訟制度比較健全的國家,也是現代公益訴訟制度較早建立的國家。其開端于1863年頒布的《反欺騙政府法》,標志著個人原告有權啟動公訴,而且在勝訴之后,可以分得一部分罰金。在這以后,美國國會又先后通過了《謝爾曼法》和《克萊頓法》,就經濟秩序開辟了公益訴訟的渠道。此外,美國的環(huán)境法中關于公益訴訟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公民提起訴訟有法可依。1960年以后美國頒布了許多環(huán)境保護法,在這些法律中,大多都規(guī)定了“公民訴訟”條款,授權個人對污染企業(yè)和負責環(huán)境保護的行政機構的環(huán)境違法和行政不作為等提起訴訟。例如,依據美國《清潔水法》的規(guī)定,公民訴訟的被告大致分為兩類:一為任何人,包括違反法定排污標準或限制的個人、公司、聯邦或州政府及其企業(yè)和美國政府;二為不能根據法律完成自己職責的環(huán)境保護局局長。美國的公益訴訟強調公民在法律實施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并保障個人在公益訴訟中的執(zhí)法權,這不僅僅是為了救濟受害者,更在于體現法實現過程中的民主精神,這與其憲政民主精神是一致的,也與古羅馬公益訴訟理論是一致的。 英國的公益訴訟通常以“檢舉人訴訟”的形式發(fā)起。在這種制度下,公民個人可以提起目的為公眾利益的訴訟。迄今為止提起的“檢舉人訴訟”中,有許多種類多樣,形形色色的案件,如提出審查地方行政的合法性、要求減少公害以及議會對領取養(yǎng)老金的人免收車費、禁止電視公司放映被認為是有違社會大眾情感的節(jié)目等。除“檢舉人訴訟”之外,英國的公益訴訟還有多種形式:如英國的《污染控制法》規(guī)定:“對于公害,任何人都可以提起訴訟?!蹦承┙M織經檢察長同意可以提起環(huán)境公共衛(wèi)生群體訴訟。此外,英國法也賦予某些機構如英國的平等委員會及某些特別公職人員如公平交易局局長以特別訴權,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大陸法系代表:德國 德國是典型的大陸法系國家。在德國,團體訴訟是處理多數人利益受侵犯時的一種特別的救濟方式。其特點在于形式上是由單一的法人,而不是多數當事者來充當原告,但它是解決群體性糾紛的一種方式。其實質是將具有共同利益的眾多法律主體提起訴訟的權利“信托”給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團體,由該社會團體提起符合其章程、設立目的的訴訟。判決是針對該團體及其被告做出的,有利判決的效力間接地惠及團體的成員,產生“事實上的既判力”。這種形式的目的仍然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解決群體性糾紛,因此,團體訴訟顯然是典型的公益訴訟形式,法國、意大利也有類似的關于團體訴訟的規(guī)定。 亞洲代表:日本 日本是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交融點,在日本,公益訴訟被稱為“民眾訴訟”。它是指國民請求糾正國家或者公共團體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并以選舉人的資格或自己在法律上的利益無關的其他資格提起的訴訟。這種民眾訴訟有兩個顯著特征:其一,其訴之目的在于糾正國家或地方公共團體機關的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也就是說,民眾訴訟的目的不是為了保護個人利益,而是為了保護客觀上的法律秩序,監(jiān)督行政法規(guī)的正確運用,使公民處于公共行政監(jiān)督者的地位;其二,民眾訴訟的起訴者是基于選舉人的資格或其他與自己法律上的利益無關的資格提起訴訟。在日本,民眾訴訟的原告往往比較多,可以是納稅人,也可以是利益受到普遍影響的選舉人或者其他公眾之一。日本現行法上所承認的民眾訴訟,主要是與公職選舉有關的訴訟、與直接請求有關的訴訟、居民訴訟、基于《憲法》第95條的居民投票的訴訟、有關最高法院法官的國民審查的訴訟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前三種訴訟。 應該說,雖然現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公益訴訟制度已相當完善和成熟,然而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目前仍在初期摸索中。隨著司法制度的完善,公益訴訟制度勢必會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