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特別報道
   第08版:特別報道
   第10版:特別報道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人物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2016年《公益時報》訂報回執(zhí)
鄭淵潔:做公益就是最高端的理財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特別報道

第08版
特別報道

第10版
特別報道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人物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5年11月0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鄭淵潔:做公益就是最高端的理財
拿版稅獎勵作家曾想當一名掏糞工家設私塾,自編教材教兒子“請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鄭淵潔:做公益就是最高端的理財

    ■ 本報記者 菅宇正

    鄭淵潔,被稱為中國的“童話大王”,自1985年創(chuàng)立《童話大王》月刊以來,該刊物累計出版超1.5億冊,2012年以2600萬版稅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他筆下的《皮皮魯總動員》銷量在2006年名列全球第四名。同時他也是一名慈善家,汶川和玉樹地震中,他都第一時間為災區(qū)捐款;2008年為貧困兒童創(chuàng)作的短文《紅棗女孩》,在博客上的點擊超600萬,從而引起東方衛(wèi)視和希望工程的立項,募集了5億元善款,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并獲“希望工程”特別貢獻獎。同年,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向鄭淵潔頒發(fā)“中國慈善楷模獎”。

    2015年10月23日,在湖北恩施板橋鎮(zhèn)大木村小學啟動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六個核桃·讀書慧”公益項目啟動儀式上,鄭淵潔作為活動的愛心大使出席,《公益時報》對其進行了面對面專訪。

    面對記者,鄭淵潔聊了很多,關于自己的成長經歷、對教育的看法以及對公益的理解。與之交談過程中,除了白發(fā),很難在他身上找到歲月的痕跡,幽默的話語、跳躍的思維,都與他已過花甲的年齡不相符。正如鄭淵潔自己所說,他的心理年齡依舊停留在6歲的孩童時代。

    汶川地震發(fā)生后,鄭淵潔收到兒子鄭亞旗的電話,要求他為災區(qū)捐款,這讓鄭淵潔為難了,他心疼他的錢,他也害怕這些錢無法真正到達災區(qū),到達受災群眾的手中。但是兒子鄭亞旗卻說,錢送不到,可以捐物資,你要以身作則。就這樣,鄭淵潔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肉疼”的捐款——38萬元。

    “‘肉疼’之后,是我一直求而不得的‘幸福感’?!编崪Y潔直言,搞文學創(chuàng)作30多年,有名有利,但一直在追求的“幸福感”卻總是求而不得。他說:“但是當我把錢捐出去,我卻真切感受到了‘幸福感’。這件事對社會有意義,能夠靠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這種感受是我從來沒有體會過的?!?/p>

    拿版稅獎勵作家

    對于做公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是很少有人會把公益形容為“最高端的理財”。對此,鄭淵潔是這樣解釋的:“從第一次汶川地震的38萬捐款,到玉樹的100萬,再到如今持續(xù)的捐贈,讓我對公益的理解不斷改變。有人問我為何捐款,錢捐了可就沒了,為何不拿來理財?我的父親是山西人,我的母親是浙江人,我生來就是‘錢商’和‘票號’的結合,怎么可能不會理財。用自己的錢做公益,就是最高端的理財。我覺得這些錢捐贈之后,對我而言不是失去,而是占有。因為這些錢對社會是有意義的,公眾知道這些錢是我捐的,所以它們在某種意義上永遠都是我的,無風險!”

    “我現在不光捐款、捐書,還在籌備成立‘鄭淵潔文學獎’,用我這些年賺的版稅作為初始資金,交給專業(yè)信托機構,把每年獲得的利潤用于獎勵在文學方面作出貢獻的作家,就像諾貝爾獎一樣,讓這些錢可以循環(huán)不斷地為社會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大家都會記得我,這是多么大的回報。”

    曾想當一名掏糞工

    鄭淵潔的學生時代只維持到小學四年級,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放棄?!氨黄取倍旨由弦?,是因為本就不喜歡被學校束縛的鄭淵潔,對于不用上學,內心是歡喜的。而在這短暫的學生時期,一次語文老師的命題作文《長大后最想當什么》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因為從小被父母灌輸“不要做和別人一樣的事”的思想,鄭淵潔沒有選擇科學家、老師這些大眾化答案,而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地寫了一篇《長大后最想當掏糞工》的文章,來驗證父母傳遞的思想的真?zhèn)巍UZ文老師看過之后,文章被推薦登上???,這令當時的鄭淵潔既驗證了“真理”,也愛上了文學,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鄭淵潔說:“如果沒有語文老師刊登我那篇文章,我就不會搞文學,我的處世態(tài)度就不會是現在這樣,也許就沒有現在的‘童話大王’了?!?/p>

    家設私塾,自編教材教兒子

    既然對教育不認可,他做了什么?沒錯,他干了一件瘋狂的事。鄭淵潔認為獲取知識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孩子們不快樂,教材將簡單的東西復雜化,讓他無法理解。于是他的兒子鄭亞旗在小學畢業(yè)后便再沒進過學校。鄭淵潔自編教材,將知識編成一個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在家開設私塾教育兒子。為了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平等意識,他讓兒子直呼自己名字。這在很多人眼里,確實有些難以理解,但鄭淵潔說:“這事兒其實可復制性不高,因為首先父母雙方要有一方能有充足的時間來教孩子。我本身搞文學創(chuàng)作,一門心思在家,時間我有;再者,我本身就是和兒童文學打交道,我知道孩子們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所以我將知識變成他們喜歡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還有一點,我本身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老頑童,所以才會這樣。如果想這么做,就首先要和我一樣。”

    “請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鄭淵潔說,想要創(chuàng)新,首先就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思維,就要有對事物的獨特想法,這些都來自好奇心。但遺憾的是,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累積,人們對于事物的判斷更多的是通過知識、經驗,而不再留有孩童時的好奇心。“想要讓孩子有創(chuàng)新,就請留住他們的好奇心。”鄭淵潔說。

    如今60歲的鄭淵潔,依舊保持每天早起進行創(chuàng)作的習慣,希望能有更多作品回饋讀者。對于公益,他說,會一直堅持做下去。雖然現在中國公益事業(yè)并不完善,但希望能夠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感染身邊的人、感染眾多讀者,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公益事業(yè)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