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大學生志愿服務怎樣避免一陣風?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7年07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大學生志愿服務怎樣避免一陣風?

    7月21日上午,2017年四川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出征儀式在成都師范學院舉行。

    6月25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qū)2017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招募考試舉行。

    7月22日,廣東省的百名西部計劃志愿者乘坐火車分別前往烏魯木齊、拉薩,開展支教、支醫(yī)、支農等志愿服務工作。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西部計劃”的一句口號,讓廣東姑娘邵書琴畢業(yè)后走進新疆,成為一名志愿者。如今,服務期滿之后,邵書琴毅然決定繼續(xù)留在這里,把自己的青春奉獻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第三師托云牧場上。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連續(xù)14年堅持“研究生支教”項目,源源不斷向西部貧困地區(qū)派送優(yōu)秀學生。志愿者們用自己的堅守,為貧困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貢獻出了一份力量。

    “我們的形象,就是中國青年的形象?!鼻安痪茫凇耙粠б宦贰眹H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的100名志愿者,承擔起籌備、聯(lián)絡、禮賓、后勤等多項工作,累計上崗664人次,服務時長達6484小時,得到組委會和中外來賓的一致好評。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如今,志愿服務正在大學生群體中蔚然成風。然而,“風靡”之余,學生志愿服務應該怎樣發(fā)展?有什么新趨勢?如何形成制度化、常態(tài)化機制?怎樣讓志愿服務精神真正深入人心?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探究。

    志愿服務≠“簡單幫忙”

    日前,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年暑期社會實踐出征儀式舉行,63支實踐團隊、600余名志愿者即將參與到“歆語工程”、多語言服務中心等志愿服務活動之中。

    “歆語工程”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品牌志愿服務項目之一。10年來,學校共組織了3000余名師生,赴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革命老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開展了以語言服務、教師培訓為主的扶貧支教活動,直接受益人群達7萬多人。

    依托自身優(yōu)質的外語教學科研力量,用專業(yè)所長從事志愿服務,這是“歆語工程”成功的秘訣。有高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當下,學生志愿服務雖然看上去“如火如荼”,但也常常陷入一種“簡單幫忙”的困境。不少志愿活動內容陳舊、形式單一,與社會需求不吻合,與專業(yè)學習的關聯(lián)性也很低。

    事實上,志愿服務針對特殊人群,更需要專業(yè)化的團隊和解決方案。而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的志愿項目,也更容易吸引學生,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可喜的是,像北外“歆語工程”這樣專業(yè)化的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如今越來越多:

    北京林業(yè)大學的楊柳樹雌株調查志愿服務團隊,連續(xù)22天對五環(huán)范圍內楊樹、柳樹展開網(wǎng)格式全覆蓋調查,并對重點示范區(qū)樹木進行二維碼信息采集,建立雌株數(shù)據(jù)庫,為北京飛絮治理奠定了基礎;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院法律援助中心,通過接待來訪、回復信件、為當事人出具法律意見書、代寫法律文書等形式為廣大群眾提供法律咨詢,為弱勢群體撐起一片明鏡天空;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志愿者組建起中國問題回答小組,在外國主流交流網(wǎng)站上解答有關中國方方面面的問題,承擔起青年外宣志愿者的任務,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

    “讓學生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真正發(fā)揮所學,而且對專業(yè)所學有所提升、有所思考,這樣的志愿服務才能讓學生感到更有收獲,也才能在運行過程中更為持久?!痹S多高校負責人表示。

    志愿服務要傳遞好

    “接力棒”

    “東鄉(xiāng)行”西部志愿者協(xié)會是中國海洋大學志愿服務的一張亮麗名片。在西部貧困地區(qū)建立起9個支教點、3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開設多門海洋特色課程,資助學生近800人、捐款近15萬元……12年來,這支團隊從一個僅有5人的暑期社會實踐團,發(fā)展成了一個400名海大學子志愿接力的學生公益組織。

    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套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務機制。目前,“東鄉(xiāng)行”志愿服務已打破了暑期支教的單一形式,形成了覆蓋全年的扶貧支教活動,并且逐步構建起宣傳招募、日?;顒印⒎鲐氈Ы?、回校宣傳的運作模式。

    完善的工作制度是推動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力保障。在北京林業(yè)大學,志愿服務以項目化的方式進行運作,學生按需立項、據(jù)項組團,然后通過自主申報、學院推薦、綜合評審等環(huán)節(jié),優(yōu)秀的項目便會得到國家或學校的資金支持。此外,北京林業(yè)大學還依托“志愿北京”網(wǎng)絡平臺,實現(xiàn)了志愿項目發(fā)布、志愿者招募、工作時長記錄的網(wǎng)上操作,提升了學生志愿服務的管理水平。

    有高校負責老師介紹:不可否認,當下的學生志愿服務在項目制、品牌化、規(guī)范性等方面有很大的進展,但是相比于高漲的志愿服務熱情,制度建設還是相對落后。比如,志愿服務活動更多依賴于行政模式,社團聯(lián)盟化管理模式的志愿服務數(shù)量有限;志愿者流動性大、服務持續(xù)性不強,“傳遞好接力棒”的難度很大;志愿者招募標準較單一,崗位劃分和崗位要求不明確;志愿者培訓缺乏規(guī)范與標準,很少著眼于志愿者的自身發(fā)展……諸如此類的問題,在下一步的探索過程中亟待解決。

    “應該講,在我們國家,志愿服務已經(jīng)從蓬勃興起的初興階段,逐漸走向理性和規(guī)范化的成熟階段。如何從1.0階段,走向2.0階段,制度建設至關重要?!北本┝謽I(yè)大學團委負責人介紹。

    志愿精神塑造是一門終生

    的“必修課”

    志愿服務本身是一項自覺自愿的行動,但參與志愿服務又避不開考核、獎勵等一系列評價指標。二者之間如何平衡?采訪中,很多高校老師表示,這是一個必須要審慎思考的問題。

    在大學,學校重視志愿服務工作,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措施,如將志愿服務納入綜合實踐學分,參與志愿活動可以在獎學金評比、評優(yōu)評先中獲得加分,為優(yōu)秀志愿項目提供資金贊助,大力扶持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等。這些政策本是為了激勵學生參與志愿行動,然而有一些學生卻為了證書、為了獎學金、為了當社團干部,讓公益服務摻雜進了不少功利色彩。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相關負責老師介紹:學生志愿者在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獲得社會實踐的機會、獲得個人能力的鍛煉、獲得他人社會的認可,這本無可厚非,但志愿服務最根本的還是在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而要讓這種精神價值內化于心,要讓學生出于自我奉獻而非自私自利之心參與志愿服務,就必須把握好利己和利他兩種動機的平衡,用有效的引導防止志愿服務異化的傾向。

    “強調志愿服務的精神激勵和過程評價很有必要。一些團隊貢獻、最佳服務之類的個性化榮譽,可以捕捉到學生在某一方面的閃光點;優(yōu)秀志愿團隊的演說、表彰,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社會對其勞動付出的認可。只有充分展現(xiàn)志愿服務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讓學生從精神上獲得愉悅和滿足,志愿服務的價值才能真正彰顯?!鄙虾M鈬Z大學團委老師談道。

    當然,志愿服務精神不僅要從大學培養(yǎng)起,更需要在中小學階段就開始著力培養(yǎng)。采訪中,不少學者分析,當下,整個社會的志愿服務文化已經(jīng)越來越好,在中小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情況會被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學生的志愿服務記錄也會歸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學生志愿精神的形成。但必須要防范的是,盡管《關于加強中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一再強調,學校要制定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制度,以日常服務記錄、組織評價、服務對象評價為主要依據(jù),對中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進行綜合評價,但由于綜合素質測評可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升學,所以,也出現(xiàn)了一些為了獲取綜合素質分數(shù)、懷有較強功利性而參與志愿服務的現(xiàn)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許多學校都非常重視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情況,甚至把學生的社區(qū)志愿服務與課程標準以及畢業(yè)要求結合起來。比如,美國絕大多數(shù)學校都會開設志愿服務學習的相關課程;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要求學生必須完成40個小時的志愿服務才能獲取畢業(yè)文憑;韓國規(guī)定志愿服務活動的分數(shù)占總成績的8%等。

    “當然,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應該伴隨學生成長的全過程。不能讓志愿服務一陣風,而是真正常態(tài)化、長效化?!辈稍L中,不少專家表示。(據(jù)《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