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晚清山東慈善事業(yè)探析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晚清山東慈善事業(yè)探析

晚清時期是山東慈善事業(yè)的重要轉折時期。面對山東不斷的自然災害,傳統(tǒng)的以養(yǎng)濟院為核心的救濟系統(tǒng)難以應對而趨于瓦解,新的慈善事業(yè)開始興起,并開啟了山東慈善事業(yè)的近代化進程。

  官方救助機構的衰敗

   從嘉慶、道光時期開始,社會矛盾日益暴露,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也開始下降,而此時的養(yǎng)濟院等傳統(tǒng)救濟機構則面臨著各方面的破壞。與此同時,山東省的人口增長也一直保持在4%左右,貧困人口有增無減,加上災荒不斷,使得以養(yǎng)濟院為中心的對鰥寡孤獨的官方救助面臨巨大挑戰(zhàn)。

   對養(yǎng)濟院而言,最大的威脅來自官府財政。而此時的國家財政狀況日益惡化。由于戰(zhàn)爭不斷,以及大量巨額賠款的不斷消耗,到咸豐初年,政府財政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財政嚴重超支,每年“虧銀一千數百萬兩”。各級地方存留地丁銀米嚴重虧缺,這樣用于各地方養(yǎng)濟院的資金大為減少。道光十五年,“各省現(xiàn)存谷僅止二千四百余萬石,歷年共缺谷一千二百五十余萬石,虧缺霉爛谷二百七十余萬石,借缺谷三百十萬石,統(tǒng)計缺谷一千八百余萬石之多,幾及貯額之半?!倍綎|省各府縣糧倉缺額很大。以全省最普遍的常平倉為例,乾隆年間,山東省通省儲谷額在2902300石,糧食儲備充足。故乾隆十二年(1747),當山東90多個州縣都發(fā)生特大水災的時候,為賑濟災民與孤貧,政府共賑米達50余萬石,銀170余萬兩,救濟非常及時,并沒有因水災這一突發(fā)事件而停止對孤貧人員的救助。但從此以后,山東倉儲糧額缺不補,倉儲量也越來越少,到光緒末年,山東全省常平倉儲量僅為約12000余石。而社倉、義倉作為常平倉的補充,到光緒末年,也僅存谷2萬余石,難以維持養(yǎng)濟院的正常運營,更不用說應對自然災害、戰(zhàn)爭等突發(fā)性事件、對孤貧民進行救助。故當光緒二年,“丁戊奇荒”爆發(fā),300多萬人逃離家園,50萬人餓死,孤貧人數陡然攀升,正常的政府救濟手段束手無策,養(yǎng)濟機構全面癱瘓。由此,養(yǎng)濟院的資金根本就沒有保障,正常經營也就難以維持。

   吏治腐敗也是養(yǎng)濟院衰落的重要原因。嘉慶二十三年十二月丁卯詔諭“各府州縣設立養(yǎng)濟院,原以收養(yǎng)孤貧,惠及鰥寡,近日該管官視為具文,不認真經理,如該御史所奏,于口糧內扣給胥吏使費,及捏名冒領等弊,恐所不免。著通諭順天府即各督撫,嚴所屬,確查養(yǎng)濟院收養(yǎng)孤貧人數,隨時親往驗放口糧,出示曉諭。俾窮黎均沾實惠,勿以朝廷矜恤縈獨善政中飽奸胥欲壑,如查有侵扣捏冒情弊,從重懲辦,毋稍姑息?!笨梢婐B(yǎng)濟院的腐敗已經十分嚴重。而更為嚴重的莫過于房基被“奸胥倒賣,民戶侵占”了。面對這種情況,養(yǎng)濟院的修復也無從談起。同治九年,東平縣養(yǎng)濟院重建甚至利用“查抄入官王姓宅三處”安設。至清末,養(yǎng)濟院乃至養(yǎng)濟院化了的普濟堂已經寥寥可數。

   此外,晚清山東地區(qū)的農民起義不斷,也是養(yǎng)濟院衰落的一大因素,尤其是捻軍之亂。捻軍自1860年大規(guī)模進入山東,進而將勢力拓展到膠東地區(qū),其聲勢“綿延六十里,兵聲火色,數百里皆震”。捻軍在沉重打擊晚清政府統(tǒng)治的同時,也對山東城市的養(yǎng)濟機構破壞很大,致使“養(yǎng)濟院院宇堂舍蕩然無存”。

  民間慈善事業(yè)的多元化

   隨著養(yǎng)濟院的日益衰落,養(yǎng)濟機構已經無法承受晚清時期大規(guī)模的社會救助,這使得一些以鄉(xiāng)紳、商人為主體的民間救助活動日益活躍。清代后期,在對弱勢群體的救助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清代后期山東民間慈善組織數量是很少的,并且在時間上主要集中在光緒年間。之所以如此,因為光緒初年,華北發(fā)生了特大自然災害,史稱“丁戊奇荒”,這直接導致餓殍載道,赤地千里。災荒發(fā)生后,面對貧困人口的迅速增加,官方養(yǎng)濟機構無力承擔救助工作,民間社會就自發(fā)組織了大量救災活動,跨區(qū)域募捐并有組織、有計劃地到災區(qū)放糧放款。其中江浙商人胡光塘在較短時間內即在山東省募捐白銀2萬兩,制錢3100串,此外尚有棉衣3萬件。此時也催生了當地一批慈善機構。從分布上看,慈善機構主要集中在受災比較嚴重的魯西北地區(qū),如:臨清州、高唐州、冠縣等等,并以臨時性救助為主,像施粥廠、水會等。這些救助由鄉(xiāng)紳商民倡捐,采用“交當生息”的傳統(tǒng)方式。而此時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救濟”與“教化”并重的善會出現(xiàn)。這些善會在山東省分布比較分散,數量較少,以萊蕪同善會、益都同善堂以及煙臺廣仁堂為代表,但它們都不同程度受到其他省份尤其是江南善會的影響。

   以萊蕪同善會為例。“是會始于梁郤之高忠憲公,再詳于武塘之陳幾亭先生,江浙至今有行之者,而山左之民風土俗各有不同,隨地制宜,因之亦異,是在師其意以通其用?!备咧覒椆锤吲数垼谌f歷四十二年(1624)在無錫創(chuàng)立同善會,陳幾亭即陳龍正,于崇禎四年(1635)在嘉善縣創(chuàng)立同善會,并制定了相當規(guī)范的《同善會條例》。此后,類似的同善會組織在全國發(fā)展起來。根據日本學者夫馬進的考察,江南同善會的源頭實來自河南呂坤的同善倉和楊東明的同善會,兩者之間區(qū)別在于江南同善會相對于后者更少了親族互助的性質,更加注重教化與善舉。當時山東也曾受到一定影響,設有同善會組織。如山東廣饒縣曾刻有陳龍正的《同善會錄》。但同善會數量極少,大多仍保持在睦親族的鄉(xiāng)土互助范圍之內。與明代后期不同,晚清山東出現(xiàn)了類似江南同善會的組織,但仍然存在很大差異。山東同善會是由“丁戊奇荒”催生的,教化的成分不重,更加注重的是對貧民的救濟,以期達到“頃刻即成仁里,比屋皆無饑餓,盜賊可消,同心預備積儲,兇荒有賴”的目的,并使“困窮無籍之徒咸知一己之衣食性命盡仰給于仁人長者之義”。益都同善堂是在光緒二年利用饑江廣善局李金塘來助賑捐其余資創(chuàng)辦,內設有義學,目的也在于收養(yǎng)孤貧。與萊蕪同善會不同之處在于,益都同善堂更加注重施醫(yī)、惜字等教化功能的發(fā)揮。煙臺廣仁局來自兼善堂,是在煙臺開埠后,因“中外商賈云集,四方無賴游民接踵而至,饑寒交困,難以謀生”而建立,在光緒災荒年份,“流難之氓來乞食者尤眾”,廣仁堂開始擴大規(guī)模,有民房二十五間,計地三畝二分,光緒十七年,又建有寄樞所。但是這些善堂只具有臨時性救濟功能,災荒過后,“大多廢弛,或被盜賣?!?br>
   此外,清代后期,隨著養(yǎng)濟院的衰落,山東工商業(yè)行會組織的救助作用凸顯。敬祖聯(lián)誼、協(xié)調工商業(yè)者行為、互助互救是會館、商會、公所等工商業(yè)組織的主要功能。在通常情況下,敬祖聯(lián)誼、協(xié)調工商業(yè)者行為是最主要的功能。早在清代前期,山東運河沿岸商業(yè)繁榮,商賈云集,各地商人以晉商、徽商為主。乾、嘉年間,山西商人便在運河沿岸城鎮(zhèn)設立會館,到清代中葉,像德州、臨清、冠縣等城市普遍興建會館,其功能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商業(yè)行為上。但是在嘉慶、道光以后,商業(yè)組織更加注重互助互救,并以此為主要內容。

   以青島商業(yè)會館為例,著名的有齊燕會館(1904年建)、廣東會館(1905年建)、三江會館(1906年建)。其中以齊燕會館的勢力最大,由山東、天津各幫商號組織經辦,同鄉(xiāng)之間互相救助,義舉甚多。膠州城內所有的華人公墓義地都由其經管。而勢力較弱的三江會館由蘇、浙、皖、贛四地商號組織組成,不僅僅經辦同鄉(xiāng)義舉,還創(chuàng)辦惜字會、長生會等有江南特征的善會,如遇窮困亡故,設法扶助救濟。

  西方傳教士的慈善活動

   山東地處沿海,交通便利,為西方傳教士較早進入的地區(qū)。晚清山東災情不斷,也引起了傳教士的極大關注,他們積極參與賑災活動,在減輕災民痛苦和增強基督教的影響力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并促進了山東慈善事業(yè)的近代轉型。

   在慈善活動的籌款上,以李提摩太為首的傳教士積極在國內外宣傳災情,博得廣大民眾的同情,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募捐活動。首先李提摩太寫信給英國浸禮會差會會部描述山東的災情,使西方社會對山東災情有及時的了解,后來通過《萬國公報》發(fā)布“勸捐書”,呼吁人們積極捐助。國外慈善機構、江南士紳積極響應,慷慨解囊。到1877年7月,李提摩太收到的捐款合白銀達13835兩。救災的具體工作,一并由李提摩太負責,這使山東災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在放賑方面,由于清政府部分保守官員認為傳教士會利用救災活動宣傳宗教,故對傳教士的救災舉動有所顧慮,建議清政府從中作梗。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李提摩太采取靈活的策略,先將善款交給青州府地方官員代為發(fā)放,以此取得官方的認可和信任,為傳教士自己大規(guī)模放賑鋪平道路。在發(fā)放救濟款項上,傳教士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方法。李提摩太放賑時,先派人預先到各村中,將最需要救濟的人員登記在冊,并發(fā)放一張救濟品領取憑證,訂下發(fā)放日期,屆時,持票者集中到一個地點領取救濟品。通過這種方式,傳教士先后輾轉于益都、臨朐、昌樂、濰縣一帶,救濟民眾達五萬左右。

   此外,對兒童的救助也是傳教士慈善活動的重要內容。晚清山東災害不斷,“丁卯奇荒”更是造成山東大部均遭旱災,出現(xiàn)糧荒,百姓賣地賣房,甚至為了活命遺棄兒女。在這種局面下,李提摩太呼吁建立專門的基金會,在臨朐和益都等地建立孤兒院,救助孤兒達四百余名。尤值得稱道的是,李提摩太在救助孤兒時,倡導“教養(yǎng)并重”,他認為因為沒有人能給孤兒們傳授新式的工商業(yè)技能,我們不得不求助于各種古老的職業(yè),以便使從12歲到18歲不等的孩子們得以掌握謀生一技之長。他們被教以鐵工、木工、紡織絲綢和制作繩索等各種工作,還訂購了許多外國機器,從各種小玩意到威力巨大的手動機床都有。同時還根據需要購買了其他一些必要的工具,向孤兒們推廣了一種新的制毯工藝。這發(fā)展成了一個擁有多種工具的工廠。這種“教養(yǎng)并重”的救助方式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慈善救助以收養(yǎng)活命為目的的局面,使孤兒在災后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都得到健康成長,并為他們長大進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甚至有的傳教士更是采取了“救人救徹”的原則,如倪維思將沒有依靠的兒童帶回煙臺,收為學生,并將他們養(yǎng)大成人。由此不得不說,傳教士在山東的慈善活動,盡管帶有宣教的目的,但也確實救助了很多難民,使傳統(tǒng)的慈善事業(yè)出現(xiàn)了近代的曙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晚清山東隨著養(yǎng)濟院的衰落,民間慈善組織的作用大大提升,相繼加入到對貧民的救濟中。但由于經濟水平低下,民間慈善組織不發(fā)達,分布較為分散,數量極少,大多仍以臨時性救濟為主,無法解決晚清貧民增加的根本問題。并且,組織者本身與官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無法脫離官方支持而獨立開展。官方養(yǎng)濟機構面對晚清復雜形勢,朝著更加專門化方向發(fā)展,突出了其對貧民的臨時性救助取向。而西方傳教士的慈善活動盡管帶有傳播福音的目的,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山東慈善事業(yè)出現(xiàn)了近代化的曙光。

  (據《臨沂大學學報》)